大陸
-
從新疆開往上海的卡車:4000公里路,與一個女性司機的32年
一個人開車習慣了,熬夜習慣了,被騙習慣了,被拖欠運費習慣了,被封在車裏習慣了。所以這次到了上海,也總會習慣的。
-
當「大白」遭遇《憲法》——上海疫情中的法治假面
有了這次被民眾引用法律反駁的經驗,當局會肯定通過修改法律或者頒布「解釋」擴大警察權力的必要。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5):「我想要過一種審美的人生」
我是必須好好活着的。它休想讓我一直痛苦下去。我不僅要活着,而且還要在地獄集中營的縫隙裏,找到蜜糖的快樂。
-
潤學
「潤」加十年記:我一度逃回中國,最終又回到加拿大入籍
這十年,自己的運氣到底如何?我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自己堅持了下來。
-
產業鏈外遷、脫鉤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國經濟不可逆轉的代價
如果極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續下去,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存在長期的不確定性,不大可能恢復正常。
-
潤學
滬上老外:封城後我開始思考,「怎樣逃離曾經深愛的上海」
「我想潤了,」菲利克斯說,「我才明白,這就是一齣懸浮劇——看上去很美,但隨時可能摔在現實裏,被鐵拳迎面來一下。」
-
長沙自建房坍塌後:被改變的街道和無家可歸的工人
房子倒塌時,韓寧政想的第一件事是「黃碼的他可能要露宿街頭了」。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4):我關掉了自己的書店,繼續建立書與人之間的連結
如今,書籍的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困難的反而是讀什麼、怎麼讀,以及讀後的交流。
-
上海疫情線上紀念館:人們因什麼而逝去?
市民居家隔離的日常不時闖入機械狗、「大白稻草人」等荒誕片段;社交媒體則具是搶不到的物資、叫不到的救護車和進不去的醫院。
-
中國航空業大蕭條中,失去自由的飛行從業者
航班數量大幅減少之外,令從業者感到難以適應的,還有層出不窮的學習、監控,以及嚴苛到違背專業性的行政指令。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3):我想了解,中國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和驅動力
通過這種有選擇性的翻譯,通過我對翻譯的投入,把我最核心的一些想法間接地表達出來。
-
在血與火之間:俄烏戰爭背景下,中國的「反分裂」敘事困境
理解中國國家統一敘事的來龍去脈,對於從任何方面的立場回應台海問題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前提。
-
上海張江公寓中產夢碎:三次被徵作隔離點,住戶集體抗議遭警方壓制
July跟室友商量好了,等張江公寓一解封,就要搬離這裡。至於能搬去哪裡?她們也不知道。
-
抗議上海封城的《四月之聲》,拳頭落在棉花上
當記住成爲唯一的反抗,樂觀和悲觀實際上已經得到了統一。
-
作爲「國家意志」的兩種厭女觀:「極端女權」大戰共青團中央揭示了什麼問題?
行之有效的年輕化宣傳策略,正讓國家意志更靠近中國年輕男性的觀念水位——一個「爹」正在不可避免地變爲仇恨女性的incel。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2):打工者身份是我的錨點,閱讀讓我更新對自身群體的理解
閲讀讓我漸漸明白:為什麼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作為農民的兒子、新工人,耳聞目睹的都是農民、打工者的悲慘故事和命運?
-
數說中國經濟
互聯網裁員、農民工回流,千萬中國求職者去哪工作?
半數互聯網公司發生裁員,7成大學畢業生希望在「體制內」找工作。
-
失守與死亡:疫情中的上海養老院
在暫停探視的通知和死亡通知之間,張秋生和其他老人家屬一樣,20多天裏沒有收到院方任何消息。
-
在次生災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後,什麼是理性的中國防疫模式?
只要不計代價,清零或許是時間問題,但中國社會和經濟還能承受嗎?
-
頻繁「翻車」的抗疫宣傳:中國領導層是否陷入了「回聲室危機」?
這對中國接下來無法停歇的「抗疫」戰爭有何影響?恐怕情況會很難令人感到樂觀。
-
大陸疫情「抽乾」診療資源,誰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壓力層層傳導,從醫院到科室再到醫護個人。王淑怡說:「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每一顆螺絲釘不能說你受不了了。」
-
六個中國閲讀者的故事
我們為什麼閲讀(1):如果這代人是自我的,那自我之上,還有什麼價值?
大學能不能回歸自身的角色,讓年輕人帶着「理想主義」的態度,閲讀人類文明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著作?
-
「動態清零」與基層的迷茫:一位中國防疫志願者的近距離觀察
無論是選擇繼續清零還是切換軌道找一條有序共存道路,打着疲勞戰的基層面對可能的大規模感染其實已經無力一戰了。
-
大陸新聞系教師自述:我們的新聞教育是如何淪陷的
作為新聞系老師,你可以假裝自己價值中立、避免評論,避免教育學生真相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