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黎巴嫩大選現場:經濟崩潰和宗教政治背後,仍在尋覓希望的年輕人
「這個國家很偉大不是嗎?這裏的人民不該這樣被辜負。」
-
誰在害怕歷史:民主化三十多年後,菲律賓為何選出一個洗白戒嚴史的總統?
沒有受過歷史教育的一代,偏偏就是最容易接觸到假新聞的一代。
-
基輔記者日記
基輔記者日記三:創傷中的烏克蘭人們,「即使身處深淵,總會有出路」
「炸彈在體內嗡嗡作響,把思想和語言撕成碎片。眼淚也流不出來。我像是被凍結了。」
-
「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德國政府實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終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高風險群體大量的死亡,兒童和年輕人成爲了「失落」的一代。
-
異鄉人:外人眼裡,我們不屬於這個時代;親人眼裡,我們只是家中的訪客
她到長大了才知道,東德在她出生以前就不存在了。但書本裏還在說,德國有兩個,一邊親蘇,一邊親美。
-
革命太易,改革太難:菲律賓戒嚴倖存者看獨裁者回朝
「我們只能前行,不能真的回到過去,儘管那不是一條直路,沒有人能真的一直活在謊言裡面。」
-
尊重誰的生命?拿掉誰的選擇?限制誰的自由?三位美國女性的墮胎經歷
「要他當孩子的父親當然不可能,而要我當母親,對孩子也絕對不公平。第二天早上,我打了個電話,預約終止懷孕。 」
-
圖片故事
普立茲新聞獎揭曉 在阿富汗殉職的攝影師 Danish Siddiqui 再奪獎項
攝影擁有自己的一套語言,值得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
菲律賓現場:獨裁者回朝的陰霾下,反毒戰受害者家屬等了五年的一場葬禮
「這場大選關乎國家的未來,關乎這些受害家庭的公義,也是一場道德之戰。」
-
圖片故事
馬里烏波爾「最後陣地」亞速鋼鐵廠:圍困數月後,渺茫的撤離希望
被困於此的人們只能生活在地下,在俄羅斯的圍攻戰術下,這些人已經兩月有餘未曾見過陽光。
-
北約東擴的歷史與現實:是否需要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負責?
究竟普京的瘋狂是因為北約東擴太快,還是因為北約其實擴張得「不夠快」?
-
馬克龍的五年:出爾反爾的施政,如何令政綱空洞的「富人總統」盡失人心?
「我不能想像勒龐成為總統,我不希望惡夢成真。可是,我又討厭馬克龍,他這五年做的事跟勒龐根本無異。」
-
以假新聞攻擊假新聞 專訪馬格蘭攝影師Jonas Bendiksen
這次造假是為新聞攝影界和整個傳媒行業,進行的一次內部的滲透測試和震撼治療。
-
生命那麼苦,為甚麼還能笑?在奧斯卡爭議之外,不太好笑的脫口秀簡史
能夠滋養笑話的,是社會中最噁心﹑最骯髒﹑最使人厭惡﹑憤怒又無可奈何的部份。
-
布查屠殺倖存者:「如果他們沒有馬上回來,那你只能看到屍體,這就是結局」
最艱難的是無力感。你的安全無事於補,你不比他們更值得倖存。
-
異鄉人:在自己的母語裏流浪,我在加拿大學編劇
地理位置的變化不會讓我脫離那熟悉的衰世感;這裏有我的文化,我的語言,我藉以認知的一切,連起來就是我的命運。
-
「澤穆爾現象」:以博學才子形象包裝的極右翼人物,如何威脅法國核心價值?
澤穆爾的野心是對付法國文化核心中,象徵「政治正確」的普世價值,亦即「自由、平等、博愛」以及「人權」。
-
遲來的悼念:印第安學童十字架,奪得世界新聞攝影獎2022年度圖片
我幾乎可以聽到這張照片中的安靜,這是紀念全球殖民歷史的安靜時刻,不僅在加拿大,而且在世界各地。
-
【端漫畫】烏克蘭的線上生活:看俄羅斯新聞的媽媽說,我們很快就會被拯救
被戰火和空襲困在室內的烏克蘭人,如若生活在一個簡版「元宇宙」中。在那裏,詐騙與假消息,利用著人們的脆弱與悲痛。
-
烏克蘭戰爭:俄軍在撤退嗎?布查發生了什麼?西方對俄能源制裁前景如何?
突如其來的布查事件會給戰爭帶來轉機嗎?
-
圖片故事
烏克蘭布查:街上佈滿被燒毀的坦克與屍體,「如同恐怖電影」
小鎮平民的屍體照片,控訴著俄軍的罪行。
-
烏、俄「極右」全分析:例外的淪陷,與隱密的支持者
無論之前如何,戰爭和源源不斷的仇恨情緒就是極右最好的土壤。
-
囤購衛生紙:在信息過載但無人可信的世界,只有草紙在維持文明社會的幻覺
如果會被封鎖或禁足一個月且無法去商店購物,你會需要多少廁紙呢?答:香港是7捲、台灣是6捲、大陸是4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