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帝國的同謀?——烏克蘭戰爭陰影下被審視的俄羅斯文化
徹底反思帝國和“殖民”遺產,是俄羅斯從知識階層到普通民衆在未來必須直面的挑戰。
-
香港國安法案解除87A報導限制:報導價值幾何,核心戰場何處?
此次判決的真正價值,在於爭取全面報道將來的保釋聆訊,以至抗衡「秘密審訊」的壓力。
-
黯然退市、接受重罰——滴滴被「重鎚」的背後與中國政經底層邏輯的變化
中國要馴服壟斷的互聯網巨頭,不僅僅爲了經濟因素,還希望這些平台能夠成爲政權的拱衛力量。
-
「擊落佩洛西!」:失控的好戰民意,中國宣傳口的雙重事故
這種放狠話式內宣調動起來的民意,是否是通常意義上的民族主義,都已經很難講了。
-
從單極到多極的國際體系:佩洛西訪台或將留下哪些政治遺產?
1997年美國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訪台的背景及影響,對理解佩洛西訪台有重要參考價值。
-
新冷戰筆記
美國變身發展主義國家?——「服務中產」的拜登外交政策意味着什麼?
如果說有什麼關鍵詞可以理解年輕的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的外交戰略,那麼「中產階級」和「工業黨」也許是兩個值得注意的標簽。
-
鄧聿文:習近平時隔八年考察新疆,北京的民族政策或發生局部調整
如果習要把資源集中在台海對抗美國,就需在新疆問題上做某種局部突破,讓它去敏化,那麼二十大調整新疆的民族政策是有可能的。
-
楊路:中間地帶與中間產品——中國經濟的「未來」在東南亞?
這裏涉及到一個判斷:中國和東南亞的出口業,到底是競爭還是互補的關係?
-
德國的能源危機與天然氣依賴——被普京親手引爆的「定時炸彈」
半個世紀以來,德國都在以「貿易合作維持和平」的名義購買蘇聯與俄羅斯的天然氣,卻最終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
習近平講話後的政治學習:一場黨國在港的意識形態治理
作為一種領袖崇拜、黨國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治理手段,「政治學習」終於在一國兩制下半場的香港徐徐展開。
-
《浪姐3》的夏天:磕CP,一種挖掘和認可女性經驗與連結的方式
真人秀不一定只能是淪落爲娛樂工業和資本的消費遊戲。
-
易烊千璽考編事件中的時代哈哈鏡:當你的明星男友搶了你的事業編
勇敢無畏地同「個別」的壓迫鬥爭到底,同時自覺無視,甚至自發包庇系統的壓迫。
-
安倍家族、統一教與日本政治:從戰後到當代的盤根錯節
將安倍之死置於這一視野下,偶然與必然相生,是時代無可回頭的註腳。
-
安倍之死:他的經濟、外交、政治遺產,與日本的未來
無論是否喜歡安倍,若要論之後日本的變與不變,仍須從日本人的角度出發。
-
小丑表演的落幕:約翰遜的辭職與英國政壇一個時代的結束
他人生中所塑造的一切都崩塌了。扮演小丑給了他舞台,但政治畢竟不是一場秀,人們的生活也不能只有一場秀。
-
信財神,在當代社會真的是件「邪門」的事嗎?——世俗化社會下的新興宗教
公眾對他們的質疑,在於人們通過這些特殊案例提出了一個更具公共性的問題。
-
集中營是如何建成的:「殺人工廠」的演變與納粹政體失控的激進化過程
爲了對付一個「敵人」所發明出的集中營的殘忍實踐,又可以拿來對付下一個「更大」、「更壞」的「敵人」,恐怖逐漸成型。
-
張學友是敵是友? ——民粹愛國者與中國宣傳機器的分野時刻
沒有敵人之後的鬥爭,對敵人的「辨認」只會更加殘酷。
-
主權移交25年:一場此地無銀的「去殖」,從未真正解殖的香港
只有把殖民問題回歸到所謂所在地政治(politics of location),才能面對真正的政治問題。
-
讀書時間
「厭共」時代,非本質化地理解中共,可以是一項政治行動
中共百年是紛雜、多義和充滿張力的,而習近平代表的只是中共的一個面向。
-
疫後全球遊:我看到人們用力而熱鬧地生活,決絕地與疫情告別
在巴黎、米蘭、哈瓦那...大家彷彿一瞬間走出了陰霾,拋棄了無形的束縛,無論未來是好是壞,都堅定地選擇繼續向前。
-
「香港故宮」屬於誰?:香港公共空間規劃的結構性矛盾與未來
在今日香港國安法敏感的政治氣氛和社會環境下,我們的公共空間又何去何從?
-
悼Dorothy Smith:在男社會學家的世界編織女性話語,挑戰所有的「理所當然」
她的志業始終是從女性和日常的立場出發,建立一個不一樣的「民有,民享」的社會學。
-
【書摘】從殖民地到威權、民粹領袖,現代菲律賓如何在矛盾中追求自由
這個國家是從何而來,經過了什麼,而又如何成為今日這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