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七人樂隊》:我城歷史怎麼講,香港導演夢之隊這一次也力不從心嗎?
這是七名香港導演巨頭的集大成之作,還是只是一部中氣不足的純懷舊作品?
-
帝國的同謀?——烏克蘭戰爭陰影下被審視的俄羅斯文化
徹底反思帝國和“殖民”遺產,是俄羅斯從知識階層到普通民衆在未來必須直面的挑戰。
-
再訪艾力克·菲耶:法國小說家看見怎樣的台灣
「我們都需要故事,或許比任何的時代都需要。雖然現在的媒介與娛樂很多,不過背後的慾望都是一樣的。」
-
說出被上司性侵的經歷後,她跳樓明志——林于仙案後,權勢性侵得到重視了嗎?
「進到司法程序我才知道,對方有權有勢,妹妹只是小職員,出事了沒報警。就算她還活著站出來揭露,又有誰會相信她呢?」
-
香港國安法案解除87A報導限制:報導價值幾何,核心戰場何處?
此次判決的真正價值,在於爭取全面報道將來的保釋聆訊,以至抗衡「秘密審訊」的壓力。
-
黯然退市、接受重罰——滴滴被「重鎚」的背後與中國政經底層邏輯的變化
中國要馴服壟斷的互聯網巨頭,不僅僅爲了經濟因素,還希望這些平台能夠成爲政權的拱衛力量。
-
分屍案製造的失樂園:謝升竑與他記錄的台北草原自治之毀滅
「他的哭泣是因他看到自己過去是很冷血的,當時他們並不在乎一個生命的消失⋯⋯」
-
計劃生育退場後,被刻意忽視的避孕教育與400萬墮胎青少年
一婦科門診創始人感覺到,從只能生一個到可以生三個,政府對避孕的重視大不如前。有同行稱:「我覺得整個就是能不管就不管。」
-
鎮壓抗議與債務重組:斯里蘭卡的新總統能否帶領國家走出危機?
在斯里蘭卡擺脫經濟危機之前,一場人權危機迫在眉睫。
-
被兩次北京奧運改變命運的鋼廠,和它的百年復興夢
它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國家意志的產物。
-
媒體搖籃之難:還要讀新聞系,還要當記者嗎?
香港傳媒界急速萎縮,大專院校新聞系報讀人數驟減,仍然選讀新聞的本地學生及內地學生,如何面對政治現實和選擇他們的前途?
-
「擊落佩洛西!」:失控的好戰民意,中國宣傳口的雙重事故
這種放狠話式內宣調動起來的民意,是否是通常意義上的民族主義,都已經很難講了。
-
在這個超級瑪莉婭遊戲中,拯救伴侶前你需要先找到廁所
如果一個女孩從小就被教育要學會犧牲,那她總會無法自制地想要付出;但她更需要知道,上廁所的慾望不應被擱置,必須被馬上滿足。
-
香港公民社會解散潮一年︰當失去成為日常,他們頹廢、酗酒、躁鬱症復發
我無法再承受別人要離開、坐監、流亡。當我每次在社交場合見到人時,我便想吐、無法呼吸。
-
彼德‧布祿克如何改變20世紀劇場?當飢餓者同時擁有豐盛的想像
劇場是世界的,因此布䘵克也是世界的,他與昔日一眾戲劇大師齊名,但他對當代世界劇場的影響,都超越了他們。
-
從單極到多極的國際體系:佩洛西訪台或將留下哪些政治遺產?
1997年美國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訪台的背景及影響,對理解佩洛西訪台有重要參考價值。
-
後米兔時代,大陸高校的反性騷擾困局
「最初吃螃蟹的高校,壓力蠻大的。」有學者透露,「米兔前就有學校嘗試(反性騷擾),但在米兔之後不能做了,怕引起關注。」
-
抗疫模範生跌落神壇︰他們問,當年雷厲風行的澳門政府去了哪?
眼前這個正是一個「不陌生的澳門政府」——「一直都是偏聽、遇到問題時是想怎樣去迴避。」
-
疫下失業者︰露宿、捱餓、吵架,他們仍未看到困境的終點
「小孩剛來香港沒有申請學生資助,老公工資也低。好不容易還完那些債,疫情又來了。不知道怎麼說,還挺倒霉的。」
-
新冷戰筆記
美國變身發展主義國家?——「服務中產」的拜登外交政策意味着什麼?
如果說有什麼關鍵詞可以理解年輕的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的外交戰略,那麼「中產階級」和「工業黨」也許是兩個值得注意的標簽。
-
在演唱會賣命的他們︰綵排時薪50元,舞蹈員頂着安全隱患開工
「在一個過度發展的世界,舞蹈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的身體。我們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會開心、會傷痛的人。」
-
台灣深山的香港圖書館:一個香港男孩,和他改建的廢棄礦工澡堂
看書的時候,大人同孩子介紹香港,最後卻說「不過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小孩問為什麼,大人卻沒有回答⋯⋯
-
「雙減」落地一年:教培地下化,一些學生或成為被「減去」的人
考試內容、社會評價體系都沒有變,看似推進教育公平的「雙減」政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
重複墮胎的女孩:匱乏的避孕教育和被忽視的性意願,只有墮胎是自由的
「好像很難只是讓對方晚上陪我,但不發生關係。我覺得對方總是想要發生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