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哥吉拉大戰金剛:怪獸包裝型態的演變,莫不是折射人類現實中的危機
是哥吉拉,是哥斯拉,甚至是酷斯拉,從東寶到傳奇影業,這隻核變怪獸不斷紀錄著人類的恐懼。
-
麥海珊:在電影裏講述,香港人的恐懼是有多少層?
「談恐懼,本身就是這樣的東西,本來就是個人、集體,很政治性,很私密、又很公共。」
-
三指禮的「作者」是誰?社媒時代,大眾文化提供的革命裝備包
但緊接著三指禮突然被政府宣佈禁止,人們開始因此被捕時,那個「興奮感」瞬間破滅⋯⋯
-
你的流量,誰的葬禮:香港明星在大陸變現的最後努力
巨星如劉德華、如近期正在香港消失的陳奕迅都得開抖音娛賓,那是對大家共同經歷過的那一段香港快樂時代的背叛?
-
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聽聽」關錦鵬:流行歌曲埋在電影裏的政治暗碼
回顧自1980年代開始,影視中的香港流行歌曲或顯或隱藏有政治信息,表面靡靡之音的流行曲,其實對政治敏感度從來不缺⋯⋯
-
攝影人語
從失禁到治癒,香港攝影師出了一本《虎豹瑪莉》
「有時候一些好個人的東西,其實都已是回應時代。」
-
《乘風破浪的姐姐2》:為什麼這一次文娛資本的算盤落空了?
當觀眾對女藝人「咖位」差別與在節目中的權力大小津津樂道,可能忘了這源於一種畸形生態:你必須足夠成功,才能獲得基本的尊重。
-
香港影視禁播時代來臨?當你為會打擦邊球而自我感覺良好
禁制、限制某部分人的權利,去區分出特權階級的優越,從而燃點更多人成為特權者的動機,主動配合施政,鞏固權力。
-
鄧正健:追擊M+,炮轟藝發局——香港文藝界正面對什麼政治壓力?
近日對香港文藝界的連番施壓,套用北京的政治術語,這是要對文藝界「落實全面管治權」的第一步棋?
-
愛慾錄:亞裔酷兒聚會巔峰,Bubble_T的紐約地下派對
為何在美國成為同志,就不可以在粵語金曲裡揮汗如雨呢?
-
正義聯盟導演版:我們對於英雄時代的暢想已經終結
超級英雄們變回了腐朽的符號,徇眾要求誕生的正義聯盟導演版真的能讓粉絲們滿意嗎?
-
島嶼價值
香港有個坪洲島:城市大局已定?所以他們來到這座小島上⋯⋯
在坪洲,世界可以簡單到麵包舖就叫麵包舖,洗衣舖就叫洗衣舖。也正因交通不便,居住者可以摸到生活的平衡⋯⋯
-
劇集《天橋上的魔術師》:1980年代的台灣早已消失了?
「假的」影像,可會留住「真的」時間?劇集裡,我們都想暫時忘掉自己是成年人。
-
6900萬美元拍得一幅JPG圖檔的背後:NFT與數位藝術將如何改變世界?
當虛擬世界給你永不變心的證明時,實體世界是否漸漸等同於碎裂的、消逝的存在?
-
第93屆奧斯卡
奧斯卡2021:《陽光普照》落選很意外?《少年的你》不配代表香港?
《少年的你》入圍使不少香港人憤怒,指出它不代表香港。倒是不妨藉由這個機會思考一下,「你覺得什麼樣的電影代表香港?」
-
身在亂流,香港電影從業者的瘟疫年紀事
減產、反修例、工會、行業癥結、疫情、停工、國安法、戲院結業⋯⋯
-
香港女孩倫敦染疫記:病困異鄉,我被英國公共醫療網漏掉後⋯⋯
「你們華人這麼沒有公共意識的嗎?又說你們會服從規範?怎可能只因為一己利益違反公共守則。」
-
《刺殺小說家》:有人相信夢想,有人向現實妥協,但中間路線已消失?
再真誠的表達,有野心的寓意,《刺殺小說家》在這個春天,還是沒能討好整個市場中的任何一方?
-
電子音樂人 hirsk 專訪:引誘耳朵辨認出熟悉的香港,一座被消失的城市
他問,為什麼欣賞不同的音樂之間會有鴻溝?可不可以既喜歡謝安琪,也喜歡在柏林聽到的白噪音演出?
-
美國夢的受益與破產:《無依之地》和趙婷最大的「錯」在哪裡?
本可討論的,都被小粉紅口誅筆伐引向別處;這是全球化破產的時代,趙婷怎麼才能符合各方的「政治正確」?
-
天光之前,天有多黑:音樂人黃妍告訴你香港九十後青年的乖與不乖
天多黑,都要與你通宵風裡兜轉⋯⋯
-
悼念吳孟達?悼念港產老戲骨?還是悼念舊香港電影神話?
繞開政治層面,讓我們回歸一個港產老戲骨「出入三界」的基本自我修養。
-
台灣電影在春節檔怎麼垮掉了:這年頭除非電影叫人一起哭,觀眾不會去戲院?
串流當道,但依然無法取代去戲院一起哭、或自己去秘密哭的電影「專屬體驗」,台灣電影從2021年起要學會面對這道習題了。
-
《狂舞派3》黃修平:我希望世界上有更多可以做回自己的人
對於將來,黃修平不可能不擔心,但他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新作,闖蕩在未知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