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歸檔
-
離開過的他們,今天會留下嗎?重訪97紀錄片中的香港人
「我沒有想到,最後全部人都回來了。」九七前,導演游靜訪問了8個離開香港或剛剛回流的人,20年後,我們回訪了他們。
-
端傳媒十項作品入圍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
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公布「2020年度卓越新聞獎」入圍名單,端傳媒共有十項作品入選。
-
獨家:劉曉波7月5日最後手稿全文披露,送給劉霞的最後禮物
「6月27日,我收到來自曉波的一條語音:『這麼長時間都沒見了,不用擔心我,我這是鐵蛋坯子,這麼多事兒都經過了,這點事兒不算事兒,我一定好好的,堅持到底,為劉霞……』說到『為劉霞』三個字,他忽然哽咽,說不下去。」
-
艾曉明:困獸猶鬥(上)
文革「黑五類」、米蘭昆德拉、女權主義、紀錄片……一個中國女性公共知識分子的入世之路。
-
端傳媒電子書 | 台灣同志平權
挺同和反同的拉鋸戰,透過硝煙看清楚話語。
-
大法官釋憲之後,台灣距離同志婚姻還有幾步?
台灣同志婚姻合法化之路,釋字748是重要驛站、為「同志們」提供了充足而充滿善意的糧草,但卻絕非最後終點。
-
當希望和你之間隔著地中海,你能作出正確選擇嗎?
請來這模擬試驗測測,如果有一天你成為了難民,你能存活多久。
-
少有難民抵達的波蘭,卻也開始「反難民」
有著悠久對外移民史的波蘭,在歐盟中卻極為排斥難民。原因到底為何?
-
端專訪:曾被迫離開祖國的波蘭人為何也恐懼難民?
這是沒有見過穆斯林的恐伊斯蘭,沒有見過阿拉伯人的恐阿拉伯,沒有見過難民潮的恐難民。
-
蘇鑰機:是時候檢討網媒採訪權了
在今日社會,我們要與時並進,適當檢討,找到折衷辦法,以解決這個涉及新聞自由和市民知情權的問題。
-
李立峯:誰是媒體?誰是記者? 從網媒的採訪權談起
隨着網媒在香港急速發展,網媒和網絡記者的「身分」問題是要積極面對和盡快處理的。
-
世界公民在香港 系列5
荷蘭猶太裔的香港公共生活:司馬文視學廣東話為第一要務
公共生活之於司馬文,是他多年來追問自己「我是誰」的答案。
-
世界公民在香港 系列3
香港「頹青」的世界新聞網站:你從哪裏來?
大陸被北京、上海替代了,台北以外的其他地方是什麼樣子?香港為甚麼不可以和成都、花蓮聯繫起來討論?
-
ChangeMaker
九年吃不好之後,這位穆斯林兄弟打造了清真菜分享平台
在美食天堂香港,卻有18萬穆斯林被一日三餐困擾。在苦苦尋找清真食品的路上,巴基斯坦人Yasir希望為在港穆斯林帶來改變。
-
世界公民在香港 系列2
他報導千分之二的香港:尼泊爾傳媒人Magar的網站
香港唯一一家使用尼泊爾語和英語報導本地新聞的新媒體,主事者是曾被尼泊爾毛派綁架的戰地記者Magar⋯⋯
-
圖集:好戰者、救星、希望的化身?中東人這樣看特朗普
記者在特朗普到訪中東前採訪了多位當地人,了解他們對特朗普的想法和期望。
-
天下大勢
黎蝸藤:特朗普「子女派」崛起,中美峰會吹暖風
習近平訪美背後,說不定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美國政壇內鬥之故。
-
特朗普發飆空襲敘利亞,意在警告阿薩德,普京,還是金正恩?
新總統在競選期間一再提出軍事收縮,但上來不久迅速出手,預示美國無論如何將保持卓越的打擊能力。
-
現場:習近平特朗普見面,炒熱佛州房地產?
中美領袖見面,帶動了佛羅里達海灘上的各種「熱潮」。
-
雨傘週年
練乙錚:暴力邊緣論──三派抗爭路線的可能匯合點
「暴力邊緣論」認為,運動者本身不使用暴力,但會把非暴力行動推到當權者能夠容忍的極限。
-
雨傘週年
吳介民:傘運成果──香港的「政治存在」
此刻,香港運動界瀰漫自責與究責的低迷氛圍。但我想告訴香港的朋友:你們的抗爭,已經為自身的「政治存在」,提出難以辯駁的宣告。
-
雨傘週年
邵家臻:在陰溝裏仰望星空──關於社區公民約章
撐傘之後,香港該往何處去,真是個大哉問。
-
台灣還有一群空服員,連工會都沒有
華航罷工,很多旅客轉到我們這邊,忙亂的很,但沒有人抱怨一句,這就是我們支持華航空服員的方式。
-
華航空服員罷工,為何引發了「兩個工會」之爭?
華航內部的矛盾是:愈來愈多員工認定企業工會無力為會員爭取勞動權益,因此旗下分會各自出走,另闢新工會發起抗爭。
-
華航罷工21小時,沒有參與的人在做什麼?想什麼?
不能因為我們當時做事負責,選擇跟公司在同一陣線,就在網路上被霸凌。雖然被說得很難聽,但我想要忠於自己的工作。
-
Books · 書摘
你知道空服員有哪些常見工傷嗎?
機艙就是她們的職場、戰場,所有的系統失誤,都由他們的個人尊嚴做盾牌,擋在憤怒的消費者面前。
-
新界問題
陸佳兒:橫洲「棄綠保棕」非孤例,新界土地充斥「潛規劃」
今天看來,這一切難以自圓其說的新界規劃方式,已不只是「權宜」,而是不斷種下禍根,挑撥起社會矛盾。
-
橫洲公屋計劃縮水誰決定?梁志祥:看地圖後即時想到的
政府承認曾與5名鄉紳及區議員私下會面,其後元朗橫洲發展計劃方向突變。「摸底」形式決定香港規劃了嗎?
-
朱凱廸被暴力威脅背後︰一幅跨越中港的發展藍圖
主張「終結官商勾結」的候任立法會議員朱凱迪受「死亡威脅」,外界矛頭指向盤踞在新界多年的鄉事派,背後的利益關係網,可能牽涉一個跨越中港的發展藍圖。
-
文化大革命,五十週年後的記憶戰場
人們如何才配得上自己所經歷的苦難?如何防止文革「借屍還魂」?除了徹底的反思和追問,沒有更好的答案。
-
文革五十週年
「反文革第一人」劉文輝之弟劉文忠:我的一生,揹負着哥哥的靈魂在行走(下)
劉文忠在為哥哥寫的書的自序中寫到:他以死來證明『毛政權下有義士』。劉文忠希望,哥哥的思想可以得到平反,哥哥的墓碑將來能樹立在上海文化廣場。
-
文革五十週年
「反文革第一人」劉文輝之弟劉文忠:我的一生,揹負着哥哥的靈魂在行走(上)
55歲時劉文忠第一次讀到《古拉格群島》,淚流滿面,哥哥劉文輝在文革十年中被殘殺前後的種種從此纏繞不去,驅他拖著病腿,踏上追尋之路。
-
文革五十週年
徐賁:文革後四十年間的「獨裁者學習曲線」
後極權統治和消費主義結合,把人們引入一個「天鵝絨監獄」:這裏有冰箱彩電汽車,安逸舒適,但是沒有政治自由,沒有真正的多元和差異。